「基地系列」專輯

遙遠深邃的銀河史──基地三部曲與心理史學•陳瑞麟

  愛好科幻的朋友,相信絕不會錯過「太空劇場」型的科幻創作,諸如人們耳熟能詳的《星際大戰》和《星艦迷航記》等系列電影,或者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《銀河英雄傳說》等作品。這類以銀河甚至跨星雲的浩瀚空間為場景,以星際國族的興衰起落歷史為經緯,串以太空兒女的生命情思,交織成深邃、無際又悠遠的史詩,總是能將我們的想像拉伸到超出想像所能及的疆界之外….但是,在著迷於這類作品之時,我們絕不能忘記,銀河劇場的史詩科幻之老祖宗,科幻大師艾西莫夫的「基地三部曲」。

  基地三部曲,以及後續的「基地系列」,不僅是首開銀河史詩的一部經典科幻,還卓然傲立於其他一切太空科幻的創作之上。它的價值、內涵、深度、情節、構思,遠非其他作品所能望其項背。「基地三部曲」不只是一套提供娛樂故事的小說,它還飽藏了科學、人文、社會、歷史和哲學的豐富意涵。它也不只是一部科幻經典,還可列入世界文學經典而當之無愧。

  作為一位科幻的愛好者,「基地」的虛構歷史、場景想像和情節構思,在在都使我沈醉迷狂;然而,我更為「基地」所揭示的科學與哲學理念而讚嘆不已──我真盼望出版社能給我多十倍的篇幅,讓我來為讀者述說我的驚嘆。

  大家都知道,艾西莫夫一生的科幻創作,可以總結成兩大系列,即「機器人系列」和「基地系列」。在這兩大系列的創作中,艾西莫夫成了牛津英文字典中三個英文字的早期使用者之一,即positronic (正電子的)、 robotics (機器人學)和 psychohistory (心理史學)。正如 robotics 已成為正式的一門學問,在「基地」中艾西莫夫所構思的、二萬年後才誕生的 psychohistory這類科學,也有可能在不久的未來被科學家發明出來 (註) 。

  心理史學貫穿了「基地三部曲」,它是艾西莫夫塑造的大科學家哈里.謝頓所創建的一門科學,預測了銀河帝國的衰落──這是「基地三部曲」的情節主軸,影射著西方羅馬帝國的衰亡史。除此之外,我們也可以在「基地三部曲」的情節中看到宗教統治、資本主義興起、科技力量支配歷史走向等等人類歷史的模式。心理史學本身則反映著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之影子。所不同的是,心理史學建立在統計數學上,而不是形上學式的辯證法。

  心理史學真的可以成為一門科學嗎?人類真的能發明一套預測人類未來的科學嗎?傾向於「掌握自己命運」的讀者,往往會對心理史學的想法感到不以為然。也許有讀者在讀到《基地與帝國》時,看到騾的出現推翻了心理史學的預測,於是作出一個「連艾西莫夫自己也不相信心理史學可以預測人類未來」的結論。但是,即使心理史學被騾的出現所否定,它仍然是不折不扣的一門科學。科學哲學家波柏(Karl Popper)就是主張,「可被否證的理論」,才擁有科學的資格。在《第二基地》的情節中,心理史學轉型成一套計畫,需要第二基地人的暗中修正與護持,這一點又十分類似波柏所謂的「點點滴滴的社會工程學」。由此可見,「基地」系列的構思,足以和當代大哲學家的理論互相印證、互相啟發。

  人類的自由意志被心理史學的出現所瓦解了嗎?個人不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了嗎?絕對不是。艾西莫夫一再地利用小說人物之口,強調心理史學不能被用到個人身上。人們仍然保有自由意志。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自由意志與預測未來之間的衝突,而是「個人的決策與行動是否能決定或扭轉歷史的走向?」一開始,艾西莫夫一再強調個人之於歷史洪流的無力與無用,可是,我們卻在小說中不斷地看到塞佛.哈定和侯伯.馬洛這類英雄人物,他們的明智決策決定了基地的命運。艾西莫夫自相矛盾了嗎?「基地系列」不是哲學作品,艾西莫夫也沒有義務解答這類疑問。相反地,正因為「基地」的情節凸顯出個人行動和歷史洪流之間的張力,引誘我們深入思索,反而彰顯出它身為小說創作的成功。

  最後,「基地」雖然富含哲思理趣,但它並不是一本枯燥的哲學小說。相反地,它非常好看、非常有趣,只要一上手就欲罷不能。除了艾西莫夫的想像天才之外,我們也應該感謝中譯者葉李華教授的非凡功力。

 

陳瑞麟(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)

註:見艾西莫夫談個人創作的雜文“Psychohistory” 收於他的科幻與雜文作品集Gold: The Final Science Fiction Collection (Nightfall, Inc. 1995), pp. 222-227。


Copyrightc 1998~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
若有網站瀏覽方面的問題請洽網站管理人